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,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。生于斯,长于斯,死于斯,葬于斯的文化影响下,土葬就是中华民族的首选安葬方式。在广阔的国土范围内,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某些安葬方式在某些地区会长期合理的存在,并成为主流。这些安葬方式也反应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、包容性。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。让我们漫漫拨开历史的面纱,看看古人对死亡的认识。
饱受争议的升天捷径火葬。
具考古文献记载,在新石器时代,中华民族就有了选择火葬作为逝者最终的归宿的选择。《墨子·节葬下》有“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,其亲戚死,聚柴薪而焚之,熏上,谓之登遐,然后成为孝子”的举例。《后汉书》有“羌人死皆焚其尸”的记载。到两汉前火葬一直都是汉族周边族裔才选择的安葬方式,汉族却人为焚尸是对死者的不敬。两汉后佛教逐步传入到中原地区,火葬也借助佛教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。但在宋朝乃至明清时期政府都是反对火葬的,只有民间是屡禁不止。
火葬的流行是因为比土葬显得便利一些,加之又有佛教文化的影响,人们人为只有烈火焚烧尸体,才能让灵魂摆脱躯体的束缚,摆脱痛苦走向极乐世界,因此火葬才会被人们广泛的接受。
融入山水之间的惊悚崖葬。
崖葬是将棺材悬挂与悬崖之上的安葬方式,因此也被称为悬棺葬。崖葬是我们国南方璞樾民族广泛的安葬方式。古代璞樾民族对死亡的认识深受其生活的影响。古璞樾民族就是生活的水边、山野之间的渔民。因此他们的死后,后人通常用逝者生前使用过的木船改造成船棺,将逝者安放的船棺内,并将船棺悬挂在后世经常经过的河道边的崖壁上或山洞里。
船棺也有将逝者的灵魂从此岸安全渡到彼岸的寓意。祖先的灵魂归处就是故乡。这种思想在中国南方除了古代璞樾族,其他民族也都具有这样的死亡认识。
筑木为巢,以树为葬的树葬。
古代人的树葬和现代人的树葬在形式上完全不一样。古人的树葬是将棺材与树木合为一体,在树上铸造棺材将人安葬在树上。这种形式也被称为悬空葬,天葬,挂葬等。
例如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契丹族,鄂伦春族都有“置死者与树枝间,任鸟雀食之”的习俗。我国北方产生树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冬天冻土地区,家人无法将逝者安葬到土地下,加之人们对原始社会,树上筑巢为家,树下采集生产的记忆,所以才产生了这种类似于献祭的安葬方式。
现代人的安葬方式中依然可以体现出古人对死亡的认识。例如在沈阳天山墓园就是有树葬和墙壁葬的安葬方式。
沈阳天山墓园的树葬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葬到一个颗树下。大树汲取骨灰的营养,继续生长,今人视大树吸取祖先的精华而长成,大树就是对祖先精神的寄托,大树就是祖先生命的延续和化身。这样的树葬形式就很多环保的好处。第一就是不会大面积破坏墓穴周边的植被和土壤,第二就是在树边只留下小块的墓碑做标记,没有复杂的地面建筑,减少成本,减少葬礼步骤。第三就是树木长成后墓园都不会去动这棵树,有着祖先象征的大树将一直生长下去。
沈阳天山墓园还有更加节省土地的墙壁葬。墙壁葬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。与古人的悬棺葬不同,现代人的墙壁要简单的多,毕竟墓园里的环境要比悬崖峭壁安全的多。祭祀一次祖先不用跑到野外那么危险的地方。
墙壁葬也有着灵活性。如果家人随工作经常变动居住地区,那就可以选择墙壁葬安葬祖先。当需要去其他城市,可以将祖先的骨灰带走,在落脚的城市再选择一处有墙壁葬的墓园,进行安葬。这样不管你迁居到哪里,都可以带着祖先的骨灰盒一起走。
再没有给逝去的亲人找到合适的墓地时,先进行墙壁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当气候和天气都合适的时候再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安葬。能解决这样的灵活性安葬也是墙壁葬最大的特点。